第(2/3)页 如何曲笔,如何粉饰,如何把负面的事情表述成正面的意味,其中的精深微妙得细细揣摩。 第四题是判,也就是公文判语。 题目列举了下列五种公务场景,要求考生写出五条公文判语。 “举用有过官吏。” “卑幼私擅用财。” “监临势要中盐。” “边境申索军需。” “织造违禁段匹。” 判语是应用文,有严格的格式要求,几乎与文采无关。 当然像苏东坡那样,把判语写成词留下美谈的,实在太少。 不过话又说回来,你让苏东坡在科举考试的时候,写这样的判语试试? 不落榜才怪! 言归正传。 判语这种应用文体,类似于后世的请假条、留言条等,考卷上出现,考察的几乎就是格式。 一直写请假条请假,但考试小作文是请假条,有大半学生失分,然后语文老师大发脾气••••••这个场景还有人记的吧? 前世孟青云就是失分的学生之一。 所以杜茂才一提示,孟青云就在这种文体上下功夫,写了好多,掌握其中格式。 不想现在用到了。 这是••••••冥冥之中自有神助啊! 看到第五题,孟青云先是一愣,随即窃喜。 居然是算学题? 府学不是说乡试不考算学吗? 还把算学课停了,这个乌龙摆的••••••学生肯定是怨声载道,不知道学究们以后见到学生脸红不红? 哈哈,还要谢谢府学的这一决定呢,要是开算学,说不上一个忍不住,他就把方程组教给学生了。 如果是这样,他很有可能就被某个同窗挤出前一百。 府学的这个决定,英明啊! 又是盈不足问题,方程组,走起! 三分天注定,七分靠打拼。 看来科举也是七分本事,三分运气,你若运气爆棚,出题官就是队友,若是厄运临头,恭桶都能污卷。 比如那位文采斐然的蒲松龄,终其一生只是个贫困潦倒的老秀才,究其落第原因,与运气不无关系。 乡试第二场,出题官又为我助攻,不得高分都难哪! 题目能完美作答,自然精神百倍,吃嘛嘛香,开水就饼丁也吃的有滋有味。 在这种环境中吃东西,还真有一种吃海鲜的感觉。 第二天,孟青云就把底稿全部写好,反复查看修改后,开始誊写,第三日上半天誊写完成。 然后枯坐,静候终场锣声。 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,这时候的孟青云如入定高僧,摒弃六感,吐纳自如。 盼望着,盼望着,悦耳动听的锣声终于响了。 确认身份,封卷糊名,各自签名,然后孟青云离开考棚。 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 外面的世界真美好! 孟青云深深吸气,张开双臂拥抱大自然。 见到好多府学同窗,都是蓬头垢面,身心疲惫,都是礼貌性点点头,根本没有对答案的想法。 实在是无力说话! 赶快回家,补觉,补饭。 “咚!咚!咚!” 孟青云睡得正香,强劲有力的敲门声响起。 肯定是铁梅。 其他人不会把敲门当成打铁。 “铁梅别闹,让我再睡会儿!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