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她就劝道,“外祖,您在外多年,不熟悉京都变化也是常事。 但说起来,我觉得收弟子,比起才学天分,人品最重要。 否则再来一个姓陈的那般,可是要倒霉了。 不如这般,但凡有人要送孩子过来。 外祖考教功课和天分,然后留个话头儿,我再让人去打探这孩子平日的为人行事。 若是不妥,寻个由头拒绝就是了。” “这是不是太麻烦了?你有人手吗?” 老爷子有些犹豫,方圆儿就悄悄笑道。 “外祖也知道我三哥当初为了几百孤儿,被整个京都孤立吧? 其实那些失踪的孤儿,都被我们家里偷偷养起来了。 读书习武,如今都是得用的人手。 您放心,打听消息是小事,他们都能胜任。” “好,好,那我就不客气了,先前收下的那十几个,名单给你,一并都打听看看。” 老爷子放了心,干脆彻底放权了。 方圆儿也道,“外祖,读书是好事,但读书人却不能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否则以后就是科考做官,也不懂民生,不能牧民一方。 咱们书院后边,我让人开的几亩地,种了粮食和青菜,以后不如在学院加个劳动课,让学子们学着伺候庄稼和种菜吧。 不至于把他们累到,但也要学到一日三餐不易。” “好办法!” 楚老爷子听得点头,“先前在京里,不觉得如何。 但出京之后,越发明白一个道理,百无一用是书生。 若是没有你舅母操持家计,怕是全家都要衣食不保。 真是应该让学子们,也都明白这个道理。” “还有,外祖,学院不只要脚读书,种庄稼,还要添一个习武。 读书是个体力活,没有一个好的身体,十年寒窗苦读,也许最后就要惜败在考场上了。 我没科考过,但也知道科考辛苦,当年若不是我提前想办法看过考场如何破败,给我三哥准备充分,怕是他都要吃大亏。 咱们书院,不如腾出一处地方,按照大考的贡院修建一些考间出来,漏雨,桌板破旧,甚至臭号都要有。 以后每月或者每半年,就让学子们假做大考一次。 这般适应几次,真正考试时候,习以为常,就不会因为环境艰苦而耽搁考试了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