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赵王丹心想:“祖父时有赵爵、赵希等将;父亲时,也有马服君赵奢。到他的时候,有一个马服子赵括,却被秦军围困。赵氏子孙能征善战,时至今日,为何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抵挡秦军。” 赵王丹等了半响,没有任何人愿意为他征伐秦国。赵王丹心中虽寒,也不退让,喊道:“当务之急,应先解救长平之围。征募将士,需要时间。寡人决定将邯郸守备的十万将士,开往长平。” 平原君见赵王丹乱中出错,失去了对局势的判断,喊道:“王上,我们邯郸有十万守备。万万不可,轻易出动。这是我们守卫邯郸,保存宗庙社稷最后的力量。” 平阳君闻言,也道:“王上,这十万将士全部投入长平。邯郸就是一座空城。诸侯来攻,我们该如何应对。” 大司徒也道:“王上,邯郸最后守城的军力不能调动。这是我们最后的力量。请,王上三思。” 朝臣见平原君、平阳君等人都出言反对,也齐声道:“请,王上三思。” 赵王丹见殿内没有一人懂他的心意,气急道:“邯郸军力,不能调动。寡人让代郡之兵,南下如何。” “来不及啊!”平原君道:“从代郡调兵南下,远水解不了近渴。代郡之兵,尚未抵达长平。长平之军,早已被秦国攻破。” 平阳君补充道:“代郡之兵,防备燕国、胡患,尚且不足。我们轻易调动,被燕国、北胡得知,他们定会率军南下取我代郡。” 赵王丹咬紧牙根,吐出一句话道:“燕国与我国签下城下之盟,岂会趁势伐我,落井下石。” 平原君见赵王丹的想法太过异想天开了。两国互不侵犯,岂能倚靠一纸文书。能够维持和平、镇住诸侯,只有强大的国力。 平原君知道这个侄儿,遇事,总是沉不住气,也不爱仔细思考问题,耐心地说道:“燕国觊觎我国代郡,由来日久。几年前,燕王败给我们,割了三城,耻辱尚在。我们将代郡之兵南下,驰援长平。燕国察觉异动,就会抓住战机,伐我雪耻。我们既要在长平与秦国开战,还有抵挡燕国入侵。长平攻伐秦国,代郡攻伐燕国,局势对我国更加不利。” “你们告诉寡人,我国还有多少可战之力。”赵王丹才不想知道,战局对他有多坏。他想知道,如何才能打赢秦国,收复上党。 大司马见赵王丹问话,忙道:“长平聚集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兵力。此刻,我国能够调动,奔赴战场的军力,不多。” “不多,是多少。你给寡人,一个数字。”赵王丹对这个隐晦的答案,并不满意。 “臣,不好说。”大司马见赵王丹逼得太急,诺达的汗珠,从额头上冒了出来。 “不好说?这就是你给寡人的答案。”赵王丹怒道:“你是寡人的大司马,我国有多少兵将,你却能不知。寡人要你何用。” 大司马请罪道:“臣,无能。” 平原君见赵王丹有意将怒火发泄在大司马身上,他也感受到大司马的不容易。这几年,大司马忙碌长平战事,调兵、筹集粮草,铸造军械。 平原君不忍,替他说话道:“王上,他也不容易。” “他不容易,寡人更不容易。”赵王丹追问道:“你们有谁能够告诉寡人。我国还能调动多少军力。” 平原君也熟悉军政,见无人回答这个问题,回道:“长平开战,我们前前后后,送去了四十五万军力。这是,我国一半以上的可战之力。我们现在军力,邯郸有十万,代郡有五万,晋阳郡有五万,云中、雁门两郡有五万,齐、赵边境有两万,中牟驻军两万。我们兵力加起来,不足三十万。” “叔父,我们可调遣、可出战之兵,有多少。”赵王丹没想到平原君能够说出赵国的概况,听到不足三十万这个数字,心里有了底。 平原君预估少许,底气不足地回道:“不到三万。” 第(2/3)页